S_lion's Studio

linux网络模型必知必会

字数统计: 1.8k阅读时长: 6 min
2022/04/11 Share

网络模型

说到网络,肯定经常提起七层负载均衡、四层负载均衡,或者三层设备、二层设备等等。那么,这里说的二层、三层、四层、七层又都是什么意思呢?

实际上,这些层都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),简称为 OSI 网络模型

为了解决网络互联中异构设备的兼容性问题,并解耦复杂的网络包处理流程,OSI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等七层,每个层负责不同的功能。其中:

  1. 应用层,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。
  2. 表示层,负责把数据转换成兼容接收系统的格式。
  3. 会话层,负责维护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。
  4. 传输层,负责为数据加上传输表头,形成数据包。
  5. 网络层,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。
  6. 数据链路层,负责 MAC 寻址、错误侦测和改错。
  7. 物理层,负责在物理网络中传输数据帧。

但是 OSI 模型还是太复杂了,也没能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方法。所以,在 Linux 中,我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个更实用的四层模型,即 TCP/IP 网络模型

TCP/IP 模型,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网络接口层等四层,其中:

  1. 应用层,负责向用户提供一组应用程序,比如 HTTP、FTP、DNS 等。
  2. 传输层,负责端到端的通信,比如 TCP、UDP 等。
  3. 网络层,负责网络包的封装、寻址和路由,比如 IP、ICMP 等。
  4. 网络接口层,负责网络包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,比如 MAC 寻址、错误侦测以及通过网卡传输网络帧等。

TCP/IP 与 OSI 模型的关系,如下所示:

当然了,虽说 Linux 实际按照 TCP/IP 模型,实现了网络协议栈,但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,我们习惯上还是用 OSI 七层模型来描述。比如,说到七层和四层负载均衡,对应的分别是 OSI 模型中的应用层和传输层(而它们对应到 TCP/IP 模型中,实际上是四层和三层)。

Linux网络栈

有了 TCP/IP 模型后,在进行网络传输时,数据包就会按照协议栈,对上一层发来的数据进行逐层处理;然后封装上该层的协议头,再发送给下一层。

当然,网络包在每一层的处理逻辑,都取决于各层采用的网络协议。比如在应用层,一个提供 REST API 的应用,可以使用 HTTP 协议,把它需要传输的 JSON 数据封装到 HTTP 协议中,然后向下传递给 TCP 层。

而封装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,只是在原来的负载前后,增加固定格式的元数据,原始的负载数据并不会被修改。

比如,以通过 TCP 协议通信的网络包为例,通过下面这张图,我们可以看到,应用程序数据在每个层的封装格式。

其中:

  • 传输层在应用程序数据前面增加了 TCP 头;
  • 网络层在 TCP 数据包前增加了 IP 头;
  • 而网络接口层,又在 IP 数据包前后分别增加了帧头和帧尾。

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,都按照特定的协议格式填充,想了解具体格式,你可以查看协议的文档。 比如,你可以查看这里,了解 TCP 头的格式。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,增加了网络包的大小,但我们都知道,物理链路中并不能传输任意大小的数据包。网络接口配置的最大传输单元(MTU),就规定了最大的 IP 包大小。在我们最常用的以太网中,MTU 默认值是 1500(这也是 Linux 的默认值)。

一旦网络包超过 MTU 的大小,就会在网络层分片,以保证分片后的 IP 包不大于 MTU 值。显然,MTU 越大,需要的分包也就越少,自然,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好。

理解了 TCP/IP 网络模型和网络包的封装原理后,很容易能想到,Linux 内核中的网络栈,其实也类似于 TCP/IP 的四层结构。如下图所示,就是 Linux 通用 IP 网络栈的示意图:

  • 最上层的应用程序,需要通过系统调用,来跟套接字接口进行交互;
  • 套接字的下面,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传输层、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;
  • 最底层,则是网卡驱动程序以及物理网卡设备。

网卡是发送和接收网络包的基本设备。在系统启动过程中,网卡通过内核中的网卡驱动程序注册到系统中。而在网络收发过程中,内核通过中断跟网卡进行交互。再结合前面提到的 Linux 网络栈,可以看出,网络包的处理非常复杂。所以,网卡硬中断只处理最核心的网卡数据读取或发送,而协议栈中的大部分逻辑,都会放到软中断中处理。

Linux 网络收发流程

网络包的接收流程

  1. 内核分配一个主内存地址段(DMA缓冲区),网卡设备可以在DMA缓冲区中读写数据

  2. 当来了一个网络包,网卡将网络包写入DMA缓冲区,写完后通知CPU产生硬中断

  3. 硬中断处理程序锁定当前的DMA缓冲区,然后将网络包拷贝到另一块内存区,清空并解锁当前DMA缓冲区,然后通知软中断去处理网络包。

  4. 内核协议栈从缓冲区中取出网络帧,并通过网络协议栈,从下到上逐层处理这个网络帧。比如:

    • 在链路层检查报文的合法性,找出上层协议的类型(比如 IPv4还是 IPv6),再去掉帧头、帧尾,然后交给网络层。

    • 网络层取出 IP 头,判断网络包下一步的走向,比如是交给上层处理还是转发。当网络层确认这个包是要发送到本机后,就会取出上层协议的类型(比如 TCP 还是 UDP),去掉 IP 头,再交给传输层处理。

    • 传输层取出 TCP 头或者 UDP 头后,根据 < 源 IP、源端口、目的 IP、目的端口 > 四元组作为标识,找出对应的 Socket,并把数据拷贝到 Socket 的接收缓存中。

  5. 最后,应用程序就可以使用 Socket 接口,读取到新接收到数据。

网络包的发送流程

当发送数据包时,与上述相反。链路层将数据包封装完毕后,放入网卡的DMA缓冲区,并调用系统硬中断,通知网卡从缓冲区读取并发送数据。

参考文章

《关于linux网络,你必须知道这些》 冯永吉

CATALOG
  1. 1. 网络模型
  2. 2. Linux网络栈
  3. 3. Linux 网络收发流程
    1. 3.1. 网络包的接收流程
  4. 4. 网络包的发送流程
  5. 5. 参考文章